老人带娃就真是天伦之乐吗?直面苦累带来的负面情绪,才能带来更好的祖孙关系
原创 2017-03-01 小马君 常青藤爸爸
本公众号由耶鲁大学毕业、在世界顶级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运营,旨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,欢迎关注。
写在前面
很多新手父母都在吐槽老人带孩子:育儿观念陈旧、不懂科学喂养知识、过份溺爱或者过多限制……
其实,换位思考一下,老人们愿意牺牲自己的退休时光,帮忙带孩子,已经是超级给力了。他们又何尝不愿意好好休息一下呢?天天起早贪黑地带娃真的是“天伦之乐”吗?
下面这段打油诗,把老人带娃的“不足为外人道”的辛酸表现得淋漓尽致:
是主人吧,说了不算;是客人吧,啥活都干;
是保姆吧,一分不赚;志愿者吧,没人点赞;
起早些吧,怕把人家好梦打断;起晩些吧,怕耽误人家吃饭;
做多了吧,只怕把东西作践;做少了吧,又怕肚子填不满;
我在抱娃,人家吃饭,人家吃完,我才吃饭。娃一闹伙,嫌我吃的慢。
人家休息,我要洗碗。人家一走,要拖地板。
腿疼腰酸,不敢偷懒。怕娃醒来,活没干完。
穿的旧了,怕给子女丢脸,穿的新了,又怕太过扎眼。
自己有病,不敢言传,怕给子女,增加负担。
儿孙有病,住在医院;担心受怕,眼泪哭干。
起的最早,睡的最晚,累死累活,心甘情愿。
老人在带娃过程中,常常因为苦累而积累起不良的情绪,又不愿意向子孙去倾吐,最后往往找到其他小事做为出口去发泄,反而造成家庭关系紧张。还有一些老人,因为孩子对他们的“若即若离”的态度,或者行为举止没有达到预期的“乖顺”觉得自己没教好孩子,而存在很强的挫败感。
常爸今天特地请小马君来谈一谈这个问题,希望能帮老人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并正确疏导,处理好与孙辈的关系,也提醒爸爸妈妈们更加关注老人们的真实感受。
◆ ◆ ◆ ◆ ◆
爷爷奶奶,姥姥姥爷们好!
今天很冒昧地用这种方式与您交流。首先来做个自我介绍,我是小马君,可能您的儿子或女儿之前经常看我写的文章,就把这篇推送给了您。
小马君
▲小马君就是我
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,现居美国,任职于美国最大的早教机构之一的Bright Horizon,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战经验。
(小马君受常爸之邀,到“常青藤爸爸”公众号开设专栏,每周三和大家聊聊科学育儿。)
小太阳
我是一名幼儿园男老师,平时的工作除了陪小朋友玩,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。美国有个挺有名的教育学家叫做Roma Hanks("汉克“)。1997年的时候她就曾断言:“隔代养育将会给21世纪的家庭带来最重要的影响!”
在这之前的20年里,她一直在研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,可是最让她惊喜的是一次在研究隔代养育时,她发现祖辈可以对孩子起到“缓冲保护”的作用。简单来说,就是如果孩子的爸爸妈妈与孩子的互动存在障碍,不知道怎么跟孩子相处或陪孩子玩,这时如果祖孙关系处理好了,就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决定性的转变。
当然,不是说父母就可以把孩子推给老人或我们应该越俎代庖,只想告诉各位老人的是,您们对孩子的影响不只是看护、照顾好他而已,您们跟孩子之间一样可以产生深厚的情感连接,这对他们的成长同样至关重要!
不过她还说,如果祖辈与孙辈的关系处理得不太恰当,也会影响孩子的发展。所以今天我就想和“身负重任”的您们分享一些小知识,让我们把积极影响最大化,并尽量减少可能的负面影响,享受真正的“天伦之乐”。
不过不是要教您怎么带孩子,而是想和您分享一个观点:更懂自己,才能带好孩子。
如果您真的累了,不妨跟孙辈吐露心事
老人们带孩子真的特别辛苦,很多小辈很不理解,而我也是在读了很多研究后才知道其中的不易。给我感触最深的是2009年有一个美国人,一直想搞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老人帮子女带孩子的情况这么普遍?她就假扮成英语家教去了趟厦门,专门“打入内部”去研究这件事。
等到和老人们混熟了,她发现自己所在的5个厦门家庭里,竟然所有的老人都是不情愿来带孩子的。
有老人说这个时间我本来可以和我的姐妹们出去跳舞,还有一个姥爷说自己为了给子女带孩子,每天早上6点多就要去买菜,然后再骑车2个小时去子女家做饭。美国人就搞不懂了——既然这么不情愿为啥还要干呢?
在咱们中国人看来道理很简单,老人们是非常疼爱儿子女儿的,如果自己能为家里付出一些,不管是精力上还是金钱上,给小辈儿减轻点儿压力,哪怕再苦再累依然在所不辞。但是这个美国人却挖掘出一个更加深刻的理由。
她说由于当今中国老人的社会地位不断地下降,导致老人心理充满了恐惧与不安。为了弥补这种心理上的落差,人本能地会使用“利他”行为。哪怕这件事情需要牺牲自己的退休生活很不情愿,但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自己因为社会地位丢失的失落感,也就愿意去做了。
我也不知道这个外国专家解读的对不对,但有一点我是希望诸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可以意识到:带孩子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,后续一定有各种始料未及的麻烦在等着您,但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体会自己内心的感受,并且想办法去排解这些感受。
带孩子并不像外人看到的那样,永远都是幸福和惊喜,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有很多复杂的感受。比如和晚辈观念上的差异?比如深切地意识到自己年纪大了,追不上孙子的脚步,万一磕了碰了怎么办?或是领出去的外孙瘦骨如柴,淘气捣蛋不听管教别人又该怎么看我?
老人们真的特别为家着想,哪怕自己积攒了一堆的负面情绪也常常不愿意跟孩子念叨,总觉得他们平时工作已经很忙了,不想再给他们添麻烦,可这一憋往往会产生两种危害力都极强的效果,一是突然爆发,四海八荒立刻燃起天雷地火;二是一直憋着,直到把自己憋出内伤……
如果不想跟孩子说,那么就时不常地跟老伴或姐妹们倾诉倾诉吐个槽吧,有的时候您甚至可以和孙辈去分享您真实的感受。美国人的研究发现其实祖辈和孙辈的脾气是互相影响的。如果您性子特别急,而孙子恰巧又特别慢条斯理,相处久了你们大家的脾气都会得到中和,都会变得更好一些。
不用跟孩子说的太多,也不要什么都不说,更不要夸张事实或向他们撒谎,简简单单地分享你的感受就很好,比如跟孩子说,“姥姥这两天感觉特别地累,你能不能给我讲个故事让我放松放松呀?”
释放出负面的情绪是带好孩子的第一步,还能实现祖孙双赢——情感被释放掉,再面对孙辈时才会更加平和淡定,而不会特别急躁地看什么都不顺眼,一味挑孩子的毛病,而孩子也在和祖辈的感情交流中逐渐收获宝贵的共情能力。
孩子可以感受到您的感受,只是有时您不太理解他
不知道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有没有发现,其实孩子与您相处久了,你们之前的默契程度甚至会超过您和您的子女。您可别小看孩子,他们差不多在3岁多时就能非常敏感和准确地捕捉到成人的感情。比如您生气了,不用吼,一个眼神递过去,孩子就知道大事不妙溜为上计。为了逗您开心,他们还会使出浑身解数去粘着您贴着您。
比如我就听朋友说过自家的一个故事,某天小孙子端着满满一杯水颤颤巍巍地走,老人看见了赶忙扳起脸,开启批评模式:“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,别把水倒这么满,多容易洒啊!”小孙子马上跟了句:“奶奶,这杯水是我想拿给您喝的。”
奶奶立刻没了脾气,也不去计较孙子到底是不是真心实意了。的确,有的时候我们大人的情商确实不及小孩。比如孩子闯祸了,他其实自己心里也知道错了,内心在承受着煎熬,如果这个时候他低着头沉默不发声,作为长辈也不必马上就去点破它。
然而我们成人很多时候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以及“权威性”,会让孩子当场道歉,或者揪着一件小事誓不罢休。可这样一来,好像越说自己的火气就越大,情绪无法控制,到最后事情好像更无法收场了。
怎么尽量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呢,其实我建议老人们如果自己的情绪特别不好,或者怒火已经无法压抑的时候,就不要与孩子对峙了。您完全可以直接了当地和孩子说,“我现在很生气,我们一会儿再说”。等到自己觉得心情好一些了再去孩子沟通。不然您的愤怒会直接传递给孙辈,到头来问题没解决,俩人还都闹得特别不愉快,何苦呢。
孩子的表现本来就有周期性,您不必有太多的挫败感
还是刚才那位朋友的例子,那家这小孙子鬼精得很,每到周一一早爷爷来带他,他都“一脸谄媚”地说:“爷爷对我最好了,我最喜欢爷爷了!”可转眼到了下午,小孙子立马判若两人各种折腾,等妈妈回了家,甚至直接要哭着去抱妈妈,每每都让爷爷特别难堪。
其实孩子与您相处确实有周期性。刚刚见到您的时候那叫“蜜月期”,一定是百依百顺的。可是您千万别预期孩子与您相处一直是“蜜月期”,等他对环境和人熟悉得差不多了,感觉到环境足够安全的时候,他就开始呈现出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。
有时一个孩子的脾气发得越大,其实越说明他对这个环境有“安全感”。如果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亲戚家里,刚开始他肯定跟小羊羔一样老实,大气都不敢出,但等他熟悉了你就看吧,保准立现“熊孩子”本色。
这是人的一种自然的“周期性”,与您带孩子的好坏并没有因果关系,所以您不必有挫败感;孩子特别调皮捣蛋,不是因为您把孩子带坏了,只是他对于这个环境,对您的安全感增强了。
不过,当孩子建立起与您的安全感的时候,您可别自己再把这个安全感给破坏了。其实孩子生下来就不是一张白纸,他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。您不用迁就他,他也不必要迁就您。只要您们的交流是诚实且开放的,相互之间的感情就一定是杠杠的。
那究竟如何建立诚实开放的沟通环境呢?比如您不喜欢他在您看电视的时候到处乱跑,您就大胆诚实地和他说,“我不喜欢你乱跑,挡着我看电视了。” 当然他也有表达自己情绪的权利,比如他可能会说,“姥姥我不喜欢你!”这个时候您是直接被他这句话伤透了心揪着这句不放?还是耐心地问他一句为什么?
孩子情感的表达是直接的,他们还没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。作为祖辈,可能要有意识地去忽略他语言本身的“刺”,而是去探究这话背后的原因。是不是自己对待他的标准不太符合他年龄发展的特点?是不是刚刚的一句话先伤到了孩子?孩子明白又善良单纯,只要您愿意去倾听,他保证马上给你台阶下,并且给你满满的爱。
无论是爸爸妈妈,还是爷爷奶奶,既然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,那就不要着急,放慢脚步,对自己有合理的预期,不急躁地去改变。
希望读完这份信后的老人们能够心情好一些,儿女会转这封信给您看,恰恰正说明了他们是关注您的感受的,您真的辛苦了!
也希望有一天,因为您变成了更好的自己,孙子孙女能在他的小伙伴面前非常自豪地说,“我可喜欢我爷爷奶奶(姥姥姥爷)了!因为他们真的很懂我!”
小马
2020-11-28
2020-11-28
2020-11-28
2020-11-25
优惠促销
商城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