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杀”过人,“当”过特务,还成了中国头号黄金贩子!这个教授的人生你绝对意想不到!
原创 2018-03-25 德国优才计划
“人上一万,必有异者。”
此异者,或身怀绝技,
或具特异功能,或卓绝天资。
而他,就是一位异者。
他是高干子弟,儒雅、正直,
可却因“杀人”,当“特务”,
两度被关进暗无天日的监狱;
他没上过大学,也没有学位,
却成了海内外众多大学的客座教授;
他拼命去赚钱,
在中国他还有一个更惊人的身份,
那就是:中国头号黄金贩子!
看完他的人生经历,
你绝对会惊叹不已!
他,就是沈志华
1950年,五星红旗升起的第二年,
典型红二代的他在北京诞生了:
父亲是劳改局副局长,
曾在延安搞锄奸保卫工作;
母亲则是公安处处长。
生于这样根红苗正的高干家庭,
他的人生一定灿烂顺溜,
一开始,他的确是上帝的宠儿。
从小学到中学,
他上的都是北京最顶尖的学校,
他更是最顶尖学校里的尖子生,
成绩几乎门门满分。
他最爱读的就是《科学家谈21世纪》一书,
他梦想自己长大后也能当一名科学家,
以他的天分与才华,这个梦想并不遥远。
然而身处特定年代,
他不可避免地被卷进了时代的漩涡中,
悲剧开始不断上演了……
沈志华就读的北京四中
1966年,
空军到他的中学招飞行员,
全校100多人,
他是唯一一个体检合格的,
结果还没来得及入伍,文革就爆发了,
学校停课,他被迫失去学习的机会,
不久母亲又因政治问题被抓。
结果没学可上,科学家当不成了,
政审不合格,飞行员也当不成了。
命运被360度大转弯,
他痛苦的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梦碎,
但一切都才只是刚刚开始而已!
后来到了1968年,部队招兵,
他成了一名航空兵地勤,
可才入伍两个月,
他就收到了父亲也入狱的消息,
他心里苦,却不敢有丝毫的流露,
只能小心谨慎,拼命钻研业务,
默默等待柳暗花明的可能。
由于技术好,工作认真,
他很快在部队里脱颖而出,
19岁就成了机械师,
有资格和专家一起参加发动机会诊。
师长也十分器重他,对他说:
“小伙子,
你就是中国航空兵的未来啊。”
照这样干下去,
他至少能成个少将、中将什么的,
可世事无常,噩运悄然而至……
突然有一天,指挥员宣布他复员,
这如同一个晴天霹雳,
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,指挥员说:
“这件事我不能告诉你原因,
但你在部队是没有前途了”。
他实在想不通,自己那么刻苦,
那么追求进步,怎么就没前途了呢?
世界仿佛顷刻间黯淡无光,
失去了全部色彩,
那段时间,坚毅的他脆弱到极点,
天天喝酒,醉了就跑到机场,
扑在心爱的飞机上痛哭!
离开部队后,他被分到了,
石景山发电厂锅炉车间,
从“中国航空兵的希望”,变成了烧锅炉的。
直到第二年,他才得知,
原来是他哥哥的一个同学诬告他杀人,
可军队查无实据,没法逮捕,
他才被稀里糊涂地复员。
举报人后来澄清他没有任何问题,
只是为立功表现才诬告他。
前途居然毁得如此可笑,
他第二次遭遇了人生的梦碎。
他情绪低沉,父亲安慰他说:
“人不能受一点儿挫折,就这样灰心丧气。
现在这个社会不正常,但将来会走上正轨。
人生最大的遗憾不在于,
你有了本事没有地方去施展,
而在于社会为你提供条件的时候,
你拿不出本事来为国家服务。”
听完父亲的话,他又重新振作了起来,
他当时的工作是修理磨煤机,
又脏又累,每天8个小时工作完,
躺在床上是一口一口的吐黑痰,
都到这份儿上了,
他还坚持熬夜去自学数理化,
两年下来,演算的练习本,
叠起来足有椅子那么高,
在其他人都相信“读书无用论”之时,
他却相信,终有一天国家会需要科学。
1973年,他的机会终于来了,
全国试办高考,全北京城只有他,
四门考试成绩门门第一,
数学更是得了一个惊人的满分成绩,
清华大学的老师对他那是赞不绝口,
他的科学家梦想又重新燃起了希望!
可正当他准备要去上清华之时,
厂里却批判他:
“你考得这么好,就是‘白专’道路。
听说你还学英语?崇洋媚外!”
结果他没能上清华,倒是厂里一个,
四门总共才15分的白卷英雄张铁生,
被送进了中国顶尖学府清华大学。
这样的不公谁能忍受?他一气之下,
把数理化课本和做过的习题全都烧了。
挫折叫他跌得鼻青脸肿,他的人生又遭遇了第三次梦碎,但他的悲剧,还远没有结束!
他决定从此学文科、学历史,
以史为镜,以史为鉴,
看看这个中国社会到底怎么了?
1976年,周总理去世,
北京政治空气骤然紧张起来,
出现不少传言,
他也谈了一些看法,结果被捕入狱,
可传言人人都在说,为什么只抓他?
直到1977年,
北京市公安局长刘传新自杀,
媒体才曝光:
刘传新秉承张春桥等人的旨意,
抓捕了一名石景山发电厂的青年工人,
想从他身上找到整叶帅的黑材料。
而他就是这名“青年工人”!
原来,他的母亲跟叶剑英秘书很熟,
所以被有心人利用,拿他当突破口。
他是被张春桥亲定抓捕,
当年这个案子被内定为了,
中国16个重点案件之一。
好在幸运的是文化大革命很快结束了,
他获得了平反,次年中国恢复高考,
他居然同时考上了:
新华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,
《北京日报》还把他当作自学成才典型,
在头版进行了报道。
最后他选择了社科院,
可早被录取的他,
却差点进不了社科院的大门。
原来,他在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时,
发现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经济构想,
很难和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,
计划经济模式重合起来,
因此他写了一篇文章提出质疑,
没想到这篇文章发表后,
引起热议,被到处转载。
而社科院副院长邓力群看到后认为:
他是“持不同政见者”,
决定不向他发放录取通知书。
得知消息后他直接找到邓力群讨要说法,
他不怕,因为,
真理在胸笔在手,无私无畏即自由。
没想到两人见面后相谈甚欢,
邓力群觉得他学识不浅,是可塑之才,
聊着聊着,邓力群就问了:
“小沈,你们家干什么的啊?”
他把家庭背景就讲述了一番,
听完后,邓力群说:“哦,自家的娃嘛。”
第二天,他就收到了录取通知书。
因为“自家的娃”和“别人家的娃”,
他的命运一直如此光怪陆离。
读研究生的几年是他最快乐的时光,
不到三年,他就在《世界历史》、
《社会科学战线》上发表了七八篇论文,
其中一篇关于历史研究方法论的论文,
还被《人民日报》摘要转载。
可能是老天又不想他过得太顺心,
再次跟他开了个不小的玩笑,
1982年,他又再次锒铛入狱了!
这一年,他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,
可就在离毕业答辩仅剩16天时,
一群警察突然冲进了他的家,
直接将他铐走。
之后他被审讯了整整10个月,
最后确定的罪名耸人听闻:
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务,
泄露国家重大机密,判刑两年。
宣判后,法官对他道了一句实情:
为了国家的利益,你就牺牲一下吧。
原来,当时里根刚当选美国总统,
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,
上台后在纽约逮捕了一名中国人,
说他是间谍,窃取了美国机密文件。
因为外交斗争,对等报复,
中国也要尽快抓到一名在华美国间谍。
很快,
一个在中国外语学院教书的美国博士生,
被认为是美国间谍。
本来这事跟他八竿子打不着,
偏偏就是这么凑巧。
美国博士生被抓后,
附带又抓了,
七八个和这个博士有交往的中国人,
而他就是其中一个,
因为他曾给这个博士,
看过十几本社科院内部杂志,
所以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就被抓了。
他的人生又遭遇了第五次梦碎,
这次也成他人生最致命的打击!
32岁,风华正茂的年纪,
他却平白无故成了美国特务,
还百口莫辩,绝望到了极点。
在牢中待了一段时间后,
他才终于平静下来。
他想起了自己的硕士论文,他决定,
将其扩充开,写成一本书。
监狱里那时是没有笔和纸的,
他就拿牙膏皮写,
那会儿的牙膏都是铅皮,
能在纸上留下黑色的痕迹。
他向看守要了套马恩选集,
偷偷在书边角上写自己的东西。
他还开了一个世界史的课堂,
狱友们听得津津有味,
听完,他就让狱友帮忙抄卡片。
就这样,长达40万字的,
《新经济政策与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》
一书在牢房中诞生了,
这也是他的第一部专著。
1984年,两年刑期已满,
他可以出狱了,
然而他很快就迎来了,
人生中的第六次梦碎!
出狱后,因为政治“污点”,
没单位敢要他,学位不给补发,
更痛苦的是周遭人嫌弃的眼光。
万般无奈的他,
只能选择南下去做生意,
离开北京前,
他去向自己在社科院的导师辞行,
他含着眼泪,发下了这样的毒誓:
“我现在是走投无路,
背井离乡去做生意,
只要有一天我赚了钱,
就一定回来继续跟您做学问。
我要是没本事赚不到钱,
那就客死他乡,永不回头!”
之后为了赚钱,他什么苦都吃:
没钱租房,就借住在人家门厅里,
给老板拎过包,
推着小车心酸地在大街上卖过梨,
办过机械加工厂,经营过生态农场,
玩过股票,做过经纪人,
总之,到处漂泊,阅遍人世百态。
1987年,社科院的同学要出一套,
外国学术丛书“20世纪文库”,缺人审稿,
他听说了,立即跑回北京,
放下手上好不容易稳定的工作,
那份工作每月700元,审稿才130元,
可他不在乎,
他觉得,这是他回学术界的机会!
他在一间小屋里,
啃着方便面,玩命编书。
不到一年时间竟然编了62本书,
近2000万字,到1988年底,
眼睛都看书看坏了,医生警告他说:
再这样继续下去,甚至有瞎的危险。
可他这般拼着命编完的书,
却因为他有污点,没档案,没职称,
最后还是没有学术机构肯要他。
人生遭遇如此
就算再坚强的人,也万念俱灰了,
可他,偏不!
在学术界又没了希望的他,
重返商界,开始做起了外贸生意,
有做黄金的朋友想拉他一起干,
可黄金买卖是有严格管制的,
很多人靠的是走私,
可他不肯走歪门邪道,
千辛万苦跑去弄合法批文,
凭借自己的能力,一段时间后,
他很快就在北京打开了渠道,
他的黄金业务居然做得风生水起,
他说:“我没走什么歪道,
我也干不来这个。
就是人家负责管事的人认可我。”
那时他每月几次飞北京进货,
每次背个几十公斤,
那一年他一人就做了半吨黄金。
整个黄金界都知道沈志华,
说他是:中国头一号黄金贩子,
每天在飞机上来回背黄金。
之后,
他赚的钱够他后半辈子都吃喝不愁。
可这时,
他却做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决定:
离开商海,回归学林!
朋友们都说他傻,做学问多无聊,
哪能跟“唰唰唰”数钞票的快感相比,
可他却没有忘记当初的誓言,
拼命赚钱就是为了有朝一日,
能有足够的资本回去安心做学问。
1991年,他回到北京,
马上成立了一个文化公司,
发行白话《资治通鉴》,
没想到轰动一时。
1993年,他又个人出资,
设立“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”,
作为民间史学研究的基地,
专门资助学术著作的出版。
因为他知道,史学研究要求研究者,
要自甘寂寞,安于坐冷板凳,
但研究成果又常有难以出版的扼腕之叹,
所以他要为这些研究者雪中送炭,
也是对他们能够传承,
中华优秀史学研究传统的一种褒扬。
到目前为止,他的基金会,
已资助出版了64部史学专著。
资助费用也花去了上百万,
每年他还拿出十几万,
资助中国史学界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。
90年代,俄罗斯局势混乱,
苏联档案可以开放给外国人复印,
这对于全世界的历史学者来说,
都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。
因为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,
苏联的经验教训,前车之鉴,
对其他国家,特别是对中国来说,
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,
因为历史的真相都在档案里!
可当时中国各院所都没有研究经费,
于是他立即个人筹集资金,
在深圳和北京召开两次学术大会,
向全国学者呼吁重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,
住宿、伙食、会议所需的经费和资料,
全部由他一人独自承担。
他还在邀请函里特意声明:
凡专家学者所在单位不能报销飞机票的,
全拿到我这儿来报。
这本该是国家该干的事却让他个人干了!
他自己更是迫不及待地,
想立刻出国“抢档案”。
可当时想出国谈何容易,
他没单位,还有污点,护照都难办,
社科院可以去,但却没钱,
可再不行动就来不及了!
他急忙找到了社科院,说:
你拿不出钱,我有钱啊!
我只是来向你求个名分,
一切费用由我出。
最终他得到社科院支持后,
必要的手续很快办齐,
随后他成立“苏联历史档案集”课题组,
组建《苏联历史档案选编》编委会,
在1995年10月,
他带领一行人匆匆飞往俄罗斯。
可到了俄罗斯以后,
事情远非意料中那么顺利。
俄罗斯开放档案最繁荣时间,
是1992年到1993年,
等到他去时已经开始收紧,
而且外国人想复印的话,费用极贵,
俄罗斯国家档案馆复印,一页1美金,
苏共中央档案馆复印,一页2.8美金。
国家档案局的工作人员,
还每天只工作三个小时,
照这样的进度耗下去,开销可承受不起。
为此他没少花钱,
为了把档案弄到手,
可以说他是毫不犹豫的一掷千金,
而他自己在俄罗斯的生活却节俭无比,
每天就在宾馆里自己熬稀饭,
煮点香肠就着面包对付。
为了这批极为珍贵的档案,
他前前后后总共又是掏了百万元,
这在90年代初绝对是笔不小的数目,
这些都是他自己赚来的辛苦钱,
可他非但没心痛,反而大为庆幸,
因为就在他拿到档案后不久,
俄罗斯政府就下令,
封存所有国家档案,不再开放!
1995年的俄罗斯
可要说档案开放最规范、
档案收集最便利、
档案利用最有效的,还是美国。
想到这,他又两次跑到美国,
收集美国早期获得的苏联档案,
两次下来带回复印的苏联档案十多箱,
比从俄罗斯带回的还要多。
至上世纪末,他已收集、带回的,
前苏联档案共计15000余件之多。
档案买回来这还远远没有完事,
他又在全国组织翻译编辑队伍,
一起对这些档案进行分类,整理目录,
并选择专题译成中文,
经历了近3000多个日夜,
他都熬白了自己的头发。
整整7年,终于一套34卷的,
《苏联历史解密档案选编》问世了!
它是我国编译出版的,
第一套大型外国专门史资料集。
在这些档案的基础上,
之后的他又著书颇丰。
他的档案得到了学界极高的评价,
有人曾这样评价他带回来的档案:
“利用历史的真实细节,引证,采访,
加以实证,再从历史、
文化和文明上的超然视角加以研判,
如同我们的祖先在《史记》,
《三国志》中所做的那样,
直面历史,不为尊者讳,
即便是敌人,也要对敌人的优点,
进行冷静的和恰如其分的肯定。”
还有一位知名世界史专家说:
有了这批价值连城的档案,
不仅苏联史要重新认识、重新书写,
对20世纪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,
都要重新思考、重新评价。
通过翻译解读这些苏联档案,
他更是修正了大量史学界,
长期存在的错误观点,
澄清了很多共和国历史上的悬案,
比如毛泽东的朝鲜战争决策、
苏联空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介入......
对许多早已形成的传统定论,
予以强烈的冲击甚至是颠覆性的震撼。
可以说,
他仅凭一己之力,就修改了历史!
而更让人佩服的是,他还宣布:
“我带回来的档案,全部公开。
谁需要都可以查!”
他专门用两个房间存放档案史料,
在朝鲜战争、中苏关系这两个领域内,
他的档案是全国之最。
而不仅国内研究者,就连美国、日本、
波兰、匈牙利的学生和学者,
也都前来查找资料、复印档案。
凡慕名而来者,他都热情接待,
不仅免费提供复印,还管吃管住。
后来查资料的学者太多了,
他实在招呼不过来,
索性把主要的档案材料复印了两套,
一套放在北京大学历史系,
一套放在华东师大冷战史研究中心,
他还把朝鲜战争的档案自制成光盘,
免费送给香港中文大学,条件只有一个:
那就是允许供人自由查阅。
尽管他为中国学术界做出了巨大贡献,
但他依然是个,
没单位、没职称、没学历的,
“三无”民间研究者。
直到2005年,
华东师范大学才第一个站出来,
大胆地,坚决地,
决定聘请他为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
任该校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,
至此,他算正式又回到了学术界!
回学术界,
这条对很多人来说轻而易举的路,
他却磕磕绊绊走了漫漫半生,
走到白发婆娑,走到年迈体衰……
他的一个朋友曾对他说:
“在中国做学问有两种人:
一是有钱:
做学问既花时间收入又少,没钱不行;
二就是有病,
脑门子里一天到晚就想弄这个,
吃糠咽菜也愿意。
而你是又有钱又有病。”
是啊!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?
是眼里看着书,心里却是时刻想着钱,
而他明明是有钱,念念不忘的却是书。
但现在的他,早就没钱了,
可他的“病”却还没有“康复”,
近古稀之年的他承担起了多项,
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任务,
还招收了一批年轻学子,尽心尽力在培养。
他早已爱学术爱到疯魔,
喜之为疾,药石无医,
恋之成狂,难舍难离。
他是人们眼中绝对的“异类”,
当过兵,坐过牢,下过海,挥过金,
历史的车轮阴差阳错,
人生的经历忽明忽暗,
拥有一个不属于学者的传奇。
可回忆起自己的人生,
他却淡然地说:
我的“本色”只是醉心史学的书生。
而他这位书生在悲剧的人生里,
以超乎常人的坚韧,
倾经商所获之巨额,
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一件又一件,
功德无量的大义大德之举!
上穷碧落下黄泉,
五洲四海挖史料!
这样的中国良心学者,
是当代极为稀缺的精神贵族,
他值得我们的致敬与点赞!
2020-11-28
2020-11-28
2020-11-28
2020-11-25
优惠促销
商城动态